我們對我們所提供的服務感到非常自豪。
閱讀我們服務使用者分享。
小珍在花園大廈居住超過40年,丈夫於十多年前病逝,家中子女亦陸續搬出,自此她便獨居於花園大廈,疫情期間大大減少外出機會,加上近年聽力退化,使她的社交圈子變得狹窄。
計劃同工在一次中秋活動中認識小珍,並邀請她參加「長幼聚腳地」活動。活動中,她得以訓練手腳及腦筋,更重要的是能與街坊聊天,擴闊社交圈子。她更與幾位參加者交換聯絡方式,平日會相約飲茶或通電話慰問。
小珍亦曾表達對花園大廈重建的擔憂,因資訊不足而擔心無法原區安置。參加本計劃推行的重建簡介會後,她了解到更多搬遷安排,心情安定不少,並表示願意持續關注重建進展及表達意見。她亦提供了自己一家在昔日花園大廈的歷史照片,現已在「花園回憶廊」展出,使花園大廈的歷史得以承傳。
小珍
感謝您在過去一年的協助。在你的協助下,女兒狀況有明顯改善,無論是在學習上還是情緒管理上都取得了進步。你的專業建議讓我們更了解她的需求,以及如何有效的回應她。如今,家庭氣氛更加和睦,我們都感受到彼此的支持與愛。再次感謝您的無私付出,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!
大專生:
我覺得個計劃幫左我好多,呢半年我諗通左好多野,學識唔好怪自己,學識唔好“災難化”。我亦都好多謝你哋,好多謝你哋喺我唔開心嘅時候陪住我,我之前一直搵唔到一個聽我講野嘅人,好多謝你哋聽我講野,如果唔系你哋,我唔會撐到今日。
P.2 學生的家長:
非常感恩可以參加這個計劃,令我和先生對ADHD有更深層次的認識。
我們亦十分欣賞計劃能於日常生活及學習等多場景,為家長及小朋友提供多維度的解決方案。課堂上的內容十分豐富,同時非常貼近日常的生活例子,為家長提供有效的處理方法。另外,我們特別希望向中心姑娘表達謝意。她們非常用心跟進兒子的個案,熱心解答所有問題,更會以自身經歷作分享參考,其人性化(非官腔或書本式)的建議對我們考慮兒子後續的治療方法帶來積極的影響。
我經鄰里介紹成為「觀塘社區歇腳點 ‧ 社區客廳服務」會員,平時很積極地參與計劃活動,包括照顧者喘息空間、社區廚房、減壓活動等,在參與活動時能夠專注當下、感受到兒童照顧者彼此之間的接納與支持。
參加計劃後,自己一直累積已久的壓力得以舒緩,尋覓一絲喘息的空間。而我的兩名兒女亦經常參與兒童遊樂空間,在闊落的空間進行不同的遊戲活動,毋須再因居住環境的限制,犧牲兒童透過遊玩發展身心的權利,兩名兒女的個性相比以前更主動大膽。
值得一提的是,「社區歇腳點」位置便利,在居所步行路程十分鐘距離以內到達,大大提高了我參加活動的動力,將狹小的劏房生活空間延展至社區。
我的家庭經歷重大的轉變,先生離開家庭、兒子確診自閉症,女兒的情緒也變差,原以為美好的生活,好像一下子整個崩塌了。 那時的我,每天醒來都覺得呼吸困難,看著兩個年幼的孩子,內心充滿自責與無助,甚至覺得自己是個失敗的母親,在最黑暗的時候,想過抱著兩個孩子跳落樓。
在機構社工的介紹下,我接觸了「小跳豆」的輔導服務。 起初,我抗拒對人敞開心扉,總覺得「說出來又能改變什麼?」。但在輔導員的鼓勵下,我慢慢學會了表達自己的情緒,而不是壓抑或逃避。每一次的傾訴,都好像卸下一塊心中的大石。輔導員不僅幫助我梳理情緒,還教我如何用更有效的方式與孩子溝通,特別是面對女兒的情緒波動時,我不再只是焦慮或指責,而是學會先接納她的感受,再引導她表達。這些微小的改變,讓我重新找回為人母親的成就感,願意和孩子一起成長。
過往原以為過不去的坎,現在的我,因著感受到輔導員和機構其他職員的愛和關懷,讓我知道,無論多難,我都不是孤軍奮戰。我希望有一天,當我的能力更充足時,能成為其他困境家庭的陪伴者,貢獻社會。
我有兩個有SEN的小朋友,實在不太懂得如何跟他們相處,經常與他們發生言語衝突,實在太氣餒。
過去,我對小朋友的管教模式一向是採用嚴厲態度,希望以高壓形式讓他們屈服、接受。但當小朋友開始長大,發現模式不再管用,家庭的氣氛更一直處於低潮。幸好,基支站姑娘建議我參加親職教育工作坊《Chill多SEN氣》,當中,我與家長們一起以情境題,思考當時自己和孩子的感受,並探討如何解決困境。姑娘亦在小組中講解小朋友的性格優勢,讓我可以多角度了解孩子的行為,令我有能力為小朋友度身訂造一套讓他們容易接受的管教模式。當我對孩子的行為了解加深後,我和小朋友的相處變得融洽。
同時,我亦參加了《Chill Relax》家長互助小組,小組可以讓我重拾做手工的興趣,亦能讓我有一個喘息及放鬆的空間。我在小組中找到同路人,發現原來其他家長也曾經歷同樣的照顧問題和壓力,過程中得到他們的管教建議和肯定,令我更有信心去應付生活的種種。謝謝基支站的活動,謝謝基支站的姑娘。
為積極推廣生死教育,打破社區人士談論死亡的禁忌,提倡以正面態度為人生晚期及死亡作好準備,本院於2021年集結地區力量,邀請區內致力推動生死教育之社福機構加入平台,並於同年12月成立「九龍東社區生死教育聯盟」,與各盟友攜手推動更全面的社區生死教育工作,發揮協同效應。感謝循道衛理觀塘社會服務處成為「聯盟」一份子,共同策劃多項別具特色的活動,帶出「二人」(人生意義及人生回顧)、三囑(叮囑、預囑及遺囑)、「四道」(道謝、道愛、道歉及道別)及「五寶」(預設照顧計劃及預設醫療指示、持久授權書、遺囑、身後事規劃、生前告別式)的意義及重要性,讓市民大眾意識到自主人生、及早規劃,達至圓滿人生。
地壺球金齡義務導師輝Sir曾經分享,在他準備退休的時候,其中一個憂慮是如何運用空餘時間,他稱「因為唔洗做野會多咗好多時間」,後來經朋友介紹學習了新興運動地壺球,後來更成為一位地壺球教練。在一個機緣下認識服務處的長者中心,繼而成為義務導師。輝Sir表示一方面可以善用自己已具備的技能服務長者,幫助別人,同時增強自己的成就感和自信心,感到人生既充實又滿足。另外,當他在長者中心成為義務導師後,發現長者原來好有活力,精力充沛,與他們「一齊傾計一齊玩嘅時候,覺得自己都後生咗!」,同時亦提升了他對長者中心的認識。他發現中心所提供的服務相當多元化,創造機會讓長者學習年青時因繁忙的工作而未有機會學習的新事物,確立新的人生目標,令生命再添色彩。
年輕的雅榆因為家庭問題,未能與父母同住,與外婆租了一間劏房居住。她需要面對大專學費、劏房租金、外婆眼睛手術費用等。面對生活上各種開支,雅榆感到徬徨無助。後來經社署轉介雅榆來本中心,她得到食物銀行的食物援助,中心社工亦很關心她們的情況。中心社工透過季刊呼籲善長人士捐款,後來得到善心人士的慷慨解囊,捐助她們的生活費和外婆眼睛手術費,讓她們安然渡過最困難的時期,雅榆亦可以安心完成學業。雅榆在大學畢業之後,找到理想的工作-空中服務員,她覺得很開心。從今以後,她和外婆的生活可以得到改善。
年輕的雅榆因為家庭問題,未能與父母同住,與外婆租了一間劏房居住。她需要面對大專學費、劏房租金、外婆眼睛手術費用等。面對生活上各種開支,雅榆感到徬徨無助。後來經社署轉介雅榆來本中心,她得到食物銀行的食物援助,中心社工亦很關心她們的情況。中心社工透過季刊呼籲善長人士捐款,後來得到善心人士的慷慨解囊,捐助她們的生活費和外婆眼睛手術費,讓她們安然渡過最困難的時期,雅榆亦可以安心完成學業。雅榆在大學畢業之後,找到理想的工作-空中服務員,她覺得很開心。從今以後,她和外婆的生活可以得到改善。